• 2025年07月07日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委会章程
    • 加入专委会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标准规范
    • 标准体系
    • 国标/行标
    • 地方标准
    • 团体标准
  • 技术交流
    • 专家观点
    • 技术文章
  • 学术引领
    • 学术讲座
    • 概念设计
    • 科技成果
  • 联系我们
  • 科技成果

    首页 >> 学术引领 >> 科技成果

  •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第三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地下空间优秀科技成果入选作品

    发布时间:2024-05-20  浏览量:1593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

    马念1,陈杰1,李小荣1,曾前松1,李书钺1,陶亮1,吴欢1,胡杨1,张亮1,雷锦涛1,魏静婉1

    (1.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摘要:本课题针对山地城市组团式空间布局、复杂的地上地下空间构成和地形地貌等特点,对综合管廊总体布局、断面形式、三维空间划定、重要节点控制、构筑物体系等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借鉴国际、国内综合管廊技术基本体系并结合山地城市在地形、地貌、地质及空间场景下的特点,基本完善了山地城市复杂空间条件下综合管廊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管廊系统规划方法;管廊工艺及构筑物体系;管廊穿(跨)越技术;特殊管线入廊;新型材料应用等。相关关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可以为重庆及类似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管廊;山地城市;管廊规划;管廊桥;污水入廊

    中图分类号: U 45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1)山地城市空间分布特性

    山地城市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其地理区位、地形地貌、空间特性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别于平原城市,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多山或丘陵地形区域内的山地城市具有复杂的山地垂直地貌特征,易影响城市的建设、布局与发展,形成独特的垂直分异、分台聚居和组团式布局的人居环境空间。鉴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特点,其城市内部可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比率远远小于平原地区城市,大量的构筑物不得不拥挤在狭小的城市空间内,尤其是如同城市血脉般的市政管网,其数量多、密度大,大大增加了管廊系统推进难度。

    其次,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情况错综复杂,城市多坐落于大型山区内部,或山区和平原的交错带上,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切割深且密度大,河流分布对城市空间划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山地城市中,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为了交通便捷,往往修建了较多的桥梁、轨道、隧道、地下通道等;为了利用空间,还修建了很多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人防工程等;造成地下空间的使用情况错综复杂,管廊的系统布置要求提高,对管廊与城市地下建构筑物的统筹协调造成一定的阻碍。

    最后,山地城市道路地形起伏大,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局部地区坡度较大。重力流管线的输送需要一定的排水坡度,如果重力流管线全部入廊,就会对管廊的埋设深度产生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建设费用。另一方面,山地城市合适的地形坡度为综合管廊与重力流管线同坡敷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在选择重力流管线入廊时,应当结合排水系统规划,创造适宜的入廊条件。

    (2)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山地城市市政工程管线数量多、密度高且规模大。由于可建设用地少,开发强度、建设密度普遍较高,山地城市单位面积需要敷设的市政工程管线种类、数量、密度与规模相对较大。山地城市的空间、设施布局和管线收容情况复杂多变,若要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水、污水、雨水和再生水等管线综合纳入干线综合管廊,则平面选线、布局和收容的难度大。

    二是市政工程管线选线瓶颈较多。山地城市存在诸多市政工程管线敷设困难的瓶颈地段,如隧道、桥梁、立交或沿山沿河布局的道路等。山地城市的空间可利用条件有限,地上多立交、桥梁,地下多轨道、隧道等,地上地下统筹协调以及各干线、支线、缆线综合管廊的优化和衔接均有很大难度。

    三是山地城市市政工程管线敷设的可利用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山地城市较少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加之人行道格外狭窄,众多区域和路段的市政工程管线难以完全按照《城市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进行直埋敷设。山地城市地势起伏大、道路坡度大,对综合管廊竖向规划要求高,在选择入廊的重力流管线时,必须结合排水系统规划,创造适宜的入廊条件。

    (3)本课题拟实现的目标

    结合山地城市在地形、地貌、地质及空间场景下的特点,构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完善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复杂空间条件下的综合管廊构筑物体系,形成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工艺及构筑物体系、山地城市综合管廊特殊构筑物(综合管廊桥等)、山地城市重力流污水管道入廊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重庆及类似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1.依托工程概况

    (1)重庆市江津区滨江新城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

    滨江新城北接双福新区,南临万里长江,与几江城区隔江相望,东邻九龙坡区西彭园区,西靠苍翠的缙云山脉,与德感城区相连,总体规划面积约39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30万,与重庆绕城高速无缝连接,距离重庆都市核心区40公里、江北国际机场70公里。

    主线:“两横两纵”的主线管廊布局,不仅起到联结各功能分区和服务地块功能,同时将沿线主要干线或干管纳入管廊。如:双龙路沿线六回高压电力、滨州路北侧沿线高压电力、松林路和浒溪路沿线预留杨团线及团福线等。

    支线:西江大道为东西走向,是中央核心组团横向主轴并联结东部居住组团,沿线无规划或现状高压线路,规划为支线管廊。陡石路纵向联结西部居住组团和滨水休闲组团,同时也是向规划区域西侧地块发展的连接口,沿线无高压电力,规划为支线管廊。德感滨江路东段道路规划支线管廊,远期可与德感片区相联系。

    分支线:为使综合管廊的服务功能深入地块内部,规划以主线管廊和支线管廊为“主干”,沿附近道路“枝状”布置分支线管廊,深入地块内部。分支线管廊主要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富余空间可容纳给水支管。

    1.png

    图1 江津滨江新城综合管廊规划

    Fig. 1  Planning of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in Jiangjin Binjiang New Town

    (2)垫江南阳大道综合管廊工程

    南阳大道位于重庆市垫江县,标准路幅宽度40m,双向6车道。综合管廊设计全长约2.8km,布置在道路南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下方,标准断面尺寸为B×H=6.7m×3.3m,分为综合舱(内空B×H=4.9m×3.3m,含电力、通信、给水、污水及中水(预留))和燃气舱(内空B×H=1.5m×3.3m),在K2+550处需跨过迎春河。

    (3)泸州大件路综合管廊工程

    泸州港大件路全长约6.3 km,其中拓宽改造段为5.3km,新建段为1k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为36m,双向6车道,由公路改造升级为城市主干路。综合管廊长约6.26km,标准断面为B×H=7.7m×3.2 m,包括综合舱(B×H=4.8 m×3.2m,含通信、给水、中水及10 kV 电力电缆)和高压电力舱(B×H=2.6m×3.2m,110kV及以上电缆)两舱。

    2.关键技术成果

    2.1总体思路

    以空间功能实现和利用效率为导向,构建全过程的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

    (1)构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适应山地城市在地形、地貌、地质及空间场景,特别是组团式城市格局下的特点,指导山地城市综合管廊系统规划。

    (2)构建复杂空间条件下综合管廊的构筑物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建设管理模式,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示范。

    (3)构建一套完整的山地城市综合管廊特殊构筑物设计方法。如:综合管廊桥“空间模型决策分析方法”,分析针对山地城市地形、地貌特征的管廊桥工艺设计决策参数,并重点探讨管廊桥的空间转换、与路桥关系、管线安装及管廊桥结构等设计要点,为管廊跨越或穿越沟壑、河流方式提供了有效的通用方法。

    (4)构建山地城市污水管道入廊技术体系。一套完整的综合管廊“检查井系统”,创建污水管道入廊应用新场景。同时,针对设计工况、检修工况、堵塞工况、雨污分流不彻底等情景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具体应对措施,制定了完整的管理流程,探索污水管道入廊的管养模式,为智慧综合管廊应用场景设计奠定了基础。

    2.2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需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空间布局、道路竖向和发展需求,结合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将综合管廊重点布局在新城区、商业集中区、交通流量大的地区、市政工程管线敷设瓶颈地区及其他需要敷设且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管廊选线和布局[1]。

    (1)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1)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布局选址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宜布局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如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和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在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发展区、重要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及国家隧道等;在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及重要的公共空间。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区域的选取主要考虑城市用地功能、建设强度、市政管线主干管线走廊、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利用和道路交通流等因素。因此,通过对城市功能分区、用地性质、市政主干管线、道路建设和空间规划等情况的分析,可以确定综合管廊的布局选线区域及入廊管线数量。

    2)评价方法

    为保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区域选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利用多级评价指标法对城市各片区的各道路路段进行分析评定,在收集并分析现状和规划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综合管廊选线原则和发展需求,构建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确定一级指标和各指标所占权重,主要为对综合管廊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其次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出二级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出三级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最后利用综合管廊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分析得出综合管廊适宜规划建设区域,利用二级指标得出建设管廊的优选路段。

    3)布局选线评价体系指标确定

    通过对城市现状情况的分析,结合综合管廊建设评价因素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的指标如下:一级指标,包括区域定位及用地布局、道路规划、市政管线规划、保障体系及建设投资;二级指标,包括区域定位及用地布局(现状用地情况、规划用地情况、规划地下空间、辐射范围及与周边片区衔接程度、自然条件)、道路规划(现状道路情况、规划道路等级及路幅、规划建设方式、规划路网体系完善程度)、市政管线(现状管线情况、规划管线种类及规格、规划管线功能、规划管线与周边管线衔接情况)、保障体系及建设投资(资金保障和法律保障等)。

    4)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应用成对比较法(AHP),构造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的结构模型,依托ArcGIS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综合管廊的系统布局。

    5)统筹协调空间关系。

    结合山地城市的特征,综合管廊的布局需要把握好三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山地地形;二是仔细评估市政工程管线走廊的可建设资源;三是合理避让山地地质灾害易发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明确综合管廊的断面尺寸、管线分类与收容及综合利用率等关键因素,协调好综合管廊与道路横断面、绿化带、城市用地空间的位置关系。

    2.3 山地城市复杂空间条件下综合管廊的构筑物体系

    在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山地城市地形、地质、地貌等特点,形成了一套复杂空间条件下的综合管廊构筑物体系。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管廊断面设计

    综合管廊断面设计为标准模数,单舱宽度为2.4~5.7m,单舱高度为2.4~3.3m,每个模数的长度间隔为0.3m。综合管廊断面分为单舱、双舱、三舱、四舱、五舱几种类型,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管廊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舱室,实现空间功能,提高了管廊利用效率,促进了标准化生产。

    (2)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

    根据典型山地城市道路现状及规划情况,设计了宽度为26~64m的8种道路横断面,将各种舱室的综合管廊布置于道路横断面中。

    (3)综合管廊交叉口设计

    根据山地城市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单舱、双舱、三舱三种舱室综合管廊交叉口的具体做法。交叉口类型有十字交叉口和丁字交叉口,交叉方式有下穿式、上穿式和互穿式三种。设计师可根据山地城市的情况,选用相应的交叉口。

    (4)综合管廊分支口设计

    管廊管线分支口分单舱、双舱、三舱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直埋出线式和分支廊道出线式。

    直埋出线式:此种方式适用于在管廊外以直埋方式在地块或道路交叉口预留过街分支管线。管线分支口在内、外管线相衔接的位置处管廊断面局部扩大,扩大尺寸应能满足专业管线的安装要求。

    分支廊道出线式:适用于综合管廊在地块或道路交叉口处以分支廊道预留过街分支管线。管线分支口在内、外管线相衔接的位置管廊断面局部扩大,扩大尺寸应能满足专业管线的安装要求。

    除此之外,还包含综合管廊端部井、标志标识、涂装设计、附属设施等内容,并对构筑物体系进行了结构设计。

    2.4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桥关键技术

    通过建立一套山地城市“空间模型决策分析方法”,分析针对山地城市地形、地貌特征的管廊桥工艺设计决策参数,并重点探讨管廊桥的空间转换、与路桥关系、管线安装及管廊桥结构等设计要点,为管廊跨越或穿越沟壑、河流方式提供了有效的通用方法。

    (1)建立管廊桥空间模型

    为进一步认识综合管廊跨越沟(河)的空间关系,就管廊跨越的2种可能技术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管廊桥”方案和“倒虹”方案。模型的既定条件为:管廊“标准段”的相关参数(断面大小及其空间分配、高程及埋深、平面位置等)、沟(河)的相关参数(两岸标高、跨度S、断面几何形式、深度D)以及两岸各自的高程、地形、地质条件等[2]。

    2.png

    图2 综合管廊跨越沟(河)空间模型

    Fig. 2 Spatial model of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crossing ditch (river)

    (2)空间转换

    由于综合管廊的桥梁段和标准段之间平面、高程有差异,断面尺寸也可能不一样,在管廊空间上需要进行过渡、转换,这是管廊桥工艺设计的重点。

    平面衔接:由于桥位的选择是管廊桥平面定位的控制因素,特别是与道路桥并行的管廊桥,在道路横向空间分布上与道路标准段可能不一样,所以平面往往是“错位”的。

    高程衔接:为保证桥下行洪断面或通行净空,管廊桥的高程与“标准段”一般也不一致;与道路桥梁并行的管廊桥,还需要考虑与道路桥梁高程(桥下净空及桥面高差)的协调性,因此高程上与标准段也是“错位”的。

    断面调整:有的管线(比如污水管线)无需过桥,一些规范规定某些管道不能敷设过桥,因此管线对管廊桥断面空间的需求和标准段会有所不同;加之管廊桥上、下高程如果受限制,管廊桥的断面形式(舱数、形状或尺寸)可能与标准段不一样。

    相关设施:由于上述平面、高程、断面上的调整,为尽量避免“突变”,有条件时需设置“过渡段”进行转换,过渡段的长短、范围应根据现场具体条件确定。

    (3)相关关系处理

    1)当管廊桥与道路桥并行时,平面上应协调一致,一般平行布置。

    2)在保证净空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使管廊桥顶面与道路桥(人行道)顶面相平;如果净空受限,则要求管廊桥底面与道路桥底面相平,优先保证最小净空需求;如果底面、顶面同时要求相平,则可采取“压扁”管廊的形式予以适应,但净空一般不小于2.4 m(特殊情况下不小于2.2 m);当满足最小净空都比道路桥“厚度”更大,或者宽度方向受限不能“压扁”时,一般优先保证与道路桥底面相平,顶面可一定程度上高于道路桥,前提是不影响车辆、行人通行和美观要求。

    3)管廊桥与道路桥并行设置时,管廊桥结构与道路桥主体结构脱开。如果管廊桥与道路桥同时实施,二者之间仅留结构缝即可;如果二者不同时实施,特别是在旧桥旁边增设管廊桥时,则需保证新桥实施时不影响旧桥的结构安全,必要时须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在满足其他技术规范的条件下,可利用管廊桥顶面作为道路的人行道。

    2.5 山地城市重力流污水管道入廊关键技术

    (1)重力流污水管道进入综合管廊的技术条件

    重力流污水管道进入综合管廊主要考虑两方面条件:

    1)标高上与上、下游管道能否顺利衔接。污水管道进入综合管廊后相对地面敷设标高较低,上游污水的接入一般没问题,但能否顺利接入下游管道则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2)污水管道与综合管廊的纵向坡度相适应。当城市道路和综合管廊的坡向、坡度适合重力流污水管道的敷设时(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污水管道才具备入廊条件。山地城市道路纵坡较大、起伏较大,综合管廊一般与道路纵向布置一致,当污水流向与道路(综合管廊)相适应时,污水管道入廊较为可行。

    (2)检查井系统

    与污水管道有关的各种“井类”统称“检查井”,根据其在管道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分为接入井、交汇井、清通井、通气井、接出井等几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检查井系统”[3]。

    1)接入井

    位于综合管廊外,用于将城市污水支管接入综合管廊内污水干管。接入井设置在有支路的路口及沿道路每隔约200m处,作为支路和两侧地块污水的预留接入点。

    接入井分为2格,并具有消能、沉泥、控制进水量等功能。其中:1格用于进水,连接来水支管,同时具有跌水消能作用,按消能井构造设计;另1格连通综合管廊,并设置闸门用于控制进水量,按闸门井构造设计,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沉泥功能。接入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3.jpg

    图3 接入井

    Fig. 3 Access well

    2)交汇井

    交汇井用于进水支管、交叉支管接入综合管廊内污水干管,也是检查、清通各向管道的开口。设计井底标高低于管底标高,具有一定沉泥功能,沉泥可通过吸泥泵用管道从管廊孔口送出管廊。交汇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要求井体、井盖、接口均具有一定的承压能力;交汇井井盖分内外2层,外层为防护井盖,内层为密封井盖,并通过预埋螺栓固定在井体上。

    4.jpg

    图4 交汇井

    Fig. 4 Intersecting well

    3)清通井

    从功能上讲,清通井是标准意义上的检查井。污水管道转弯、变径、变坡或直线段每隔30m设置1个清通井,清通井全部采用“廊内井”形式(不伸出管廊)。所有清通井均应保证能够对上下游管道进行直线观察,并能直接进行双向清通养护。该工程清通井材质与管道材质相同,采用球墨铸铁等径三通,并以铸铁法兰盲板作为井盖(井盖要求严格密封,避免管内气体外泄)。清通井如果同时具有转弯、变坡功能,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5.jpg

    图5 清通井

    Fig. 5 Clear the well

    4)通气井和通气管

    入廊污水管道系统在正常运行之下要求对管廊空间严格密闭,管道系统内的废气通过通气管直接送出管廊。通气井间距原则上根据污水管管径、坡度、系统复杂程度等设置,一般最大间距不超过500m。该工程考虑到便于管理,每个分区设置1个通气井,间距均在200m范围内。

    通气井由井体、通气管和室外通气帽等几部分构成。井盖采用钢制法兰堵板开洞,并与通气管短管焊接以便于拆卸;通气帽设置在不影响交通安全和环境的草坪、绿化带内,并与环境协调。

    6.jpg

    图6 通气井

    Fig. 6 Vent shaft

    5)接出井

    接出井用于将廊内污水管与廊外污水管衔接。

    7.jpg

    图7 接出井

    Fig. 7 Outgoing well

    (3)附属设施

    1)检修阀

    除进水井入口设置闸门控制水流之外,综合管廊内污水管道上还设置了闸阀作为检修阀,以便于管道养护及检修。检修阀设置在每个交汇井的下游,在正常工况下,污水系统上所有的闸阀、闸门均应处于完全打开状态。

    2)水位仪

    廊内污水管系统设置水位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并显示管内水位,并通过水位变化判断管道运行工况。在交汇井上游设电子水位仪,将现场显示的水位值传输到监控中心。

    3)管道涂装及系统的防腐处理

    按综合管廊设计对各种管道涂装的整体考虑,污水管道外表面涂装为棕色。球墨铸铁污水管道无须做过多的防腐处理,各种钢制管道、管件、构件均需做防腐处理;检查井等钢筋混凝土排水构筑物的钢筋刷防腐剂,构筑物内表面涂混凝土保护剂。

    4)密封性试验

    整个管道系统按照GB 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进行密封性试验,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强制性要求。但污水管道系统入廊后,系统运行工况复杂得多,规范对入廊污水管道密封性要求较直埋管道高,因此可根据对管道运行工况的预测,针对工况要求做一些密封性测试。

    (4)运行工况分析

    1)设计工况

    设计工况为系统正常运行工况。管道系统水流畅通,水位在设计充满度范围内,管道系统通气良好。

    2)堵塞工况

    发生堵塞时,局部污水水位上升,形成满流甚至压力流,此时可根据水位数据确定堵塞管段,实施清堵方案。如果产生压力流,则不可贸然打开清通井,需先通过上游闸阀控制来水,再打开堵塞段下游清通井,并逐步向上游排查确定堵塞位置,实施清堵方案。如果清堵时间较长,上游受控污水将倒灌回进水井且水位将持续升高,此时可采取临时潜污泵抽吸并超越排入下游污水管道的措施。

    3)检修工况

    管段常规检查作业、更换管道,或者管道发生泄漏、爆管时,需对上游来水进行控制,污水实施“超越”方案。

    4)雨、污分流不彻底

    雨、污分流不彻底是很多城市比较普遍的现象,尽管不是常规工况,但设计与养护时需要有应对措施。如暴雨时,雨水进入污水管道,使管道内水位持续升高达到满流甚至形成压力流,由于污水管道管材都是按压力管选择的,附属设施均是按密闭系统设计的,因此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在设计时仍需要进行承压计算,并且验算在不同水位下系统的通水能力;雨季来临之前养护单位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疏通是降低风险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3.结论与建议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符合山地城市实际,已在重庆及国内多个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该技术体系已经较为完整,构建了完整的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产出了国内第一套山地城市综合管廊标准图集,创造了山地城市重力流污水管道入廊等一些列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为重庆及类似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

    (1)扩展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方法,应用综合管廊规划新思路。

    针对山地城市地形环境、空间布局和设施分布特点,从系统性、复合性、协调性和可实施性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级评价指标法进行指标评价与权重确定,选取合适的综合管廊布局区域,优化城市综合管廊的布局,以有效促进城市用地和地下空间的经济、合理、有效使用。

    (2)制定山地城市综合管廊的特殊构筑物技术体系,形成综合管廊设计新技术。

    课题在管廊布局、断面设计、交叉口、分支口等关键节点的设计,以及与环境协调方面均作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建设管理模式,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示范。

    (3)创建山地城市综合管廊桥“空间模型决策分析方法”,拓展综合管廊设计新方法。

    管廊跨越或穿越沟壑、河流是山地城市经常遇到的情形。建立了“空间模型决策分析方法”,为类似项目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通用方法。探索性采用“过渡段”来适应管廊桥平面、高程和断面尺寸的变化。

    (4)构建山地城市污水管道入廊技术体系,开辟污水管道入廊应用新场景。

    为保证污水能顺利接入、接出综合管廊,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综合管廊“检查井系统”。“污水接入井”和“污水接出井”用于污水接入接出综合管廊;管廊内污水干管上所有的“交汇井”、“清通井”等均为密封井盖,并设置“通气井”和“通气管”保证管道内气流顺畅并将废气引出廊外;主管上设置“检修阀”、“液位计”等装置配合养护作业。“检查井系统”经过精心设计,在管廊通风系统、监控系统等配合下,在管理流程指导下,很好地解决了污水管道入廊可能的安全、养护作业、管廊臭气等问题,并且减少了市政道路上大部分污水井盖。整套“检查井系统”为原创设计,为山地城市重力流污水管道入廊提供了重要借鉴。

    针对设计工况、检修工况、堵塞工况、雨污分流不彻底等情景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具体应对措施,制定了完整的管理流程,探索污水入廊的管养模式,为智慧综合管廊应用场景设计奠定了基础。

    (5)使用山地城市综合管廊新材料,发展污水管道入廊产业新方向。

    针对管廊内污水管道的特殊工况和新的管养模式,为新型排水球墨铸铁管开辟了一个应用场景——不仅仅是管道本身,还包括铸铁“井类”等附属构建。廊内污水管道标高较低,考虑特殊工况时可能形成满流甚至压力流,因此要求管道有一定的承压能力;廊内污水管一般采用支墩(或托架)形式安装,与埋地管道的力学环境不一样,对管道密闭性、抗变形(环向、纵向)等要求较高。因此综合考虑污水管道采用K10级综合管廊专用球墨铸铁排水管道。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亚丽,段志毅. 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布局及选线规划实践[J]. 规划师,2017(4):36-40.

    LIU Yali, DUAN Zhigang. Pipe gallery layout and route planning in mountainous cities [J]. Planners, 2017(4): 36-40.

    [2]  马念,李书钺,陈杰,曾前松.山地城市综合管廊桥工艺设计[J]. 市政技术,2019, 5(37): 214-219.

    MA Nian, LI Shuyue, CHEN Jie, ZENG Qiansong. Design study of urban sewage pipelines in utility tunnel of mountainous city [J]. Mu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9, 5(37): 214-219.

    [3]  马念,李书钺,陈杰,曾前松.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市政污水管道设计研究[J]. 市政技术,2018,1(36):160-164.

    MA Nian, LI Shuyue, CHEN Jie, ZENG Qiansong Process design of utility pipeline bridge in mountainous city [J]. Mu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8, 1(36): 160-164.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电话:010-5367397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常润路34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
  • 矿山修复网订阅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