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7月02日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委会章程
    • 加入专委会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标准规范
    • 标准体系
    • 国标/行标
    • 地方标准
    • 团体标准
  • 技术交流
    • 专家观点
    • 技术文章
  • 学术引领
    • 学术讲座
    • 概念设计
    • 科技成果
  • 联系我们
  • 概念设计

    首页 >> 学术引领 >> 概念设计

  • 燕山大学地下通道综合体概念设计-第三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地下空间概念设计入选作品

    发布时间:2024-05-14  浏览量:1761

    燕山大学地下通道综合体概念设计

    苏惠诚   陈辰 陈博玮 沈飞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本项目为连接燕山大学内部东西校区的地下通道综合体建筑。以加强校园连通性、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在建筑多元化理念下,项目致力于解决燕山大学东西校区间交通不便的实际问题。地下通道综合体建筑能够将校园静态交通转为动静综合交通,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地面行车畅通和地下行人安全,同时由“小规模拓建”转为“大规模可持续” 的建立地下文娱综合体,有效开发地下空间,扩充校园容量。区别于传统校园通道的单纯分流功能,本项目将综合体建筑融入地下通道来解决现实问题。地下综合体分布在通道两侧,兼顾实用性和多样化,日常可用于教学文娱,紧急情况可用于人防避险。

    关键词:地下空间设计;地下综合体;校园道路;综合交通;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可利用土地面积逐渐缩小,地下空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增强地下空间之间以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地下空间与地面整体同步发展,是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是我国如今面临的问题之一。地下空间具有封闭、昏暗、空气流通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将绿化、阳光、空气引入地下,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城市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并进行设计优化,能够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土地压力,在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生活,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的高校,由于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相继扩大,原本的校园容量需要不断地扩充。但是大多数高校位置大多处于城市繁华地带,周边的可用空余用地较少,除了在郊区或在其他城市增加校区,但是增加校区会给学生的选课上课带来限制。同时,高校占地较大,校园内人车分流系统并不完善,近年来常有事故发生。在此背景之下,拓展高校地下使用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迫在眉睫。

    在国内外的一些校园和公共建筑中,已经出现一些设计巧妙的地下建筑。Dominique Perrault在考虑山谷地形和周边城市环境下建造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地下综合体育馆不仅扩充了校园空间,更使得梨花大学与城市相融合[1];Zaha Hadid设计的奥德罗普格园林博物馆地下扩建地下项目,以在博物馆和周围公园与花园间打造一条贯穿的连续路径,将特展区域和博物馆原有的永久收藏区进行联通。无锡太湖广场以集轨道交通、市政公路隧道、公园景观、商业开发于一体构建一座庞大的地下综合体[2];苏州太湖新城项目集市政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衔接、综合管廊连通、周边地块联接、生态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城市景观提升、安全防灾系统于一体[3]。

    本文将城市中的地下综合体微缩于校园内部,在勘察了本项目所在高校的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后,提出了地下通道综合体建筑,不仅将校园静态交通转向动静交通结合,同时扩充了校园容量及紧急人防,有效开发地下空间。

    1 依托工程概况

    燕山大学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其分布为东、西两个校区,由燕宏桥相连接,而现阶段,随着燕山大学不断扩招,校园人数不断增加,东西校区连接不断密切,学校的规划设计上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燕宏桥位置较偏远,远离宿舍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导致东西校区之间的通行不便捷,需要电车或校车辅助,而随着校内电车数量增加,电车行驶安全成为一项不容忽视安全隐患。②随着校园建设不断发展,东西校区的地表空间以日渐趋于饱和,在人们物质需求逐渐满足的今天,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愈发强烈,文体设施等配置依旧不到位。燕山大学地下通道综合体效果图见图1。

    25934966-ZyfTH3.png

    图1 燕山大学地下通道综合体示意图

    Fig. 1 Yanshan University Underpass Complex

    2.设计方案研究

    2.1总体方案设计

    该设计是一个建在燕山大学东西校区之间的地下通道综合体。该综合体总体轮廓可分为5座拱形建筑,A座为下沉式音乐厅,B座为会议室,C座D座为艺术展厅,共两层,E座为仓库。该地下综合体上部设一层地下通道,供东、西校区学生行走和货物流通。该综合体整体详见图2、透视图见图3。

    2.jpg

    图2 地下综合体整体图

    Fig. 2 Overall Plan of Underground Complex

    3.jpg

    图3 地下综合体透视图

    Fig. 3 Perspective View of Underground Complex

    2.2细节方案设计

    2.2.1人流通道

    人流从东西校区洞口楼梯进入,通道为左右双行道,左右人群互不干扰,在东西校区洞口楼梯下方分别设置平台和楼梯洞口,可以直接进入地下综合体一层和二层,在通道的中心,围绕玻璃幕墙的环形楼梯可以从通道进入地下综合体。

    2.2.2光照、通风、消防系统

    该地下通道及综合体的照明系统实施了智能照明系统管理与控制,提供定时控制、无人感应和照度控制三种模式。地下通道的采光主要来源是玻璃幕墙反射的自然光源和人工采光。对地下通道采用定时控制和无人感应,在提供光照的同时节约能源。对于综合体,根据综合体的开放时间和管理要求,实现照明系统定时控制,对照明系统实施局部智能照明管理与控制。照度控制模式适用于A座音乐厅和C座展厅。

    该地下通道和综合体的通风系统主要使用机械通风,利用通风设备使空气沿一定走向流动,完成地下综合体的通风。

    该地下通道和综合体的消防系统拥有火灾预防和火灾扑灭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保障系统,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水平。建筑构件采用防火材料,同时在整个建筑内部设置了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电器系统和消防控制中心。

    2.2.3材料选取

    在该设计中,将自修复混凝土材料用在整个建筑的各个承重构件中。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材料的基体中布有许多细小纤维的管道。管中装有可流动的物质——修复剂。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一旦材料基体开裂,则纤维随即裂开,其内装的修复剂流淌到开裂处,由化学作用自动实现粘合,从而抑制开裂修复材料。

    3.设计理念及创新点

    3.1“小规模拓建”转向“大规模可持续”

    若把建筑低密度外延外扩作为扩建首选,则缺乏对校园空间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关系合理考虑,造成各种设施分布零散,不成体系。现基于学校环境、校园交通等动静态需求,学生课余生活的空间需求等,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改造,建立地下文娱综合体,有效且合理的开发了地下空间,扩充了容量。

    3.2校园静态交通转向动静交通结合

    随着校园人数不断增加、东西校区交流越发密切,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车数量急速增长,挤占校园道路,使校园交通状况在高峰时段恶化;二是由于校内电车行驶与学生步行空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可能给学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保障了地面行车行人的安全。

    3.3提高校园连通性

    校园需满足其活动主体的功能性活动与生活性活动的综合需求,新建立的地下通道不仅将东西校区、生活与休闲区连接起来,还能够保障师生在行走时免受风吹日晒,缩短步行距离,保证校园整体的高效和有序。

    3.4加强学校地下空间的保护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高校大部分都不具备人防设施,本地下综合体可以给燕山大学学子及教职工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防设施,保护人们的安全。

    3.5多元化的地下综合体

    本地下综合体在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包含音乐厅、展厅、会议室、仓库等娱乐休闲设施和基础设施。在注重地下连通性的同时也注重开发校园地下功能的复合性。

    4.总结与展望

    在城市建设集约化与高校不断发展更新的背景

    下,对校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当今与未来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必然趋势。地下空间开发能够为校园提供必要的新容量和新功能,是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的有效策略。本项目结合校园本身特点制定设计,达到流通、扩展空间等功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鑫彧.浅析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建筑风格[J].美术大观,2012(06):123.

    [2] 李龙,林永清.无锡太湖广场地下空间综合体设计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41(05):841-848.

    [3] 杨海,韩锡云,宋庆云,马丽萍,袁志刚.苏州太湖新城地下空间综合协同与一体化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01):19-27.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电话:010-5367397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常润路34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
  • 矿山修复网订阅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