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7月07日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委会章程
    • 加入专委会
  •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标准规范
    • 标准体系
    • 国标/行标
    • 地方标准
    • 团体标准
  • 技术交流
    • 专家观点
    • 技术文章
  • 学术引领
    • 学术讲座
    • 概念设计
    • 科技成果
  • 联系我们
  • 概念设计

    首页 >> 学术引领 >> 概念设计

  • 基于缓解老旧城区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的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概念设计-第三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地下空间概念设计入选作品

    发布时间:2024-05-11  浏览量:1412

    基于缓解老旧城区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的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概念设计

    孙强1,宋振宇2,孙淑芳2,王灏3

    (1.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2.中汽迈赫(天津)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4; 3.济南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中小学校上放学时段,周边道路交通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社会发展的顽疾,深刻影响着居民出行的畅通和便捷,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通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设计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文章创新性的提出了“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旨在为处于病入膏肓中的老旧城区道路交通提供一剂有效的良方。

    关键词: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中小学校;老旧城区;大城市

    中图分类号:U491.265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呈井喷式增长,由此带来的人车矛盾,车地关系变得愈加激烈和紧张,对于大城市老城区而言,早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顽疾,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出行的便捷程度。特别在中小学校上下学时段周边交通几近处于瘫痪状态,对此我们该如何破题缓解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居民“停车难”问题,同时对后疫情时代下减少人员过度密集,降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实现一举多得呢?

    1.道路交通拥堵原因

    首先,究其拥堵原因,主要为短时间内学校周边积聚大量的人流和各种车流占据了有限的道路资源,使其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影响其他过路交通正常行驶。我们能否尝试在城市道路用地以外建设一片场地与交通微循环相结合,在上下学高峰时形成井然有序的交通环境,平时用于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呢?本设计尝试提出一种方法缓解其交通矛盾,与此同时考虑到各地如火如荼的新城建设,几十年后的新城同样会发展成新的老城区,带来相似的交通问题,从规划建设的前瞻性考虑,对于新城建设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针对全国部分交通矛盾突出的大城市为缓解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早已有新的实践,诸如北京、杭州、广州等地利用中小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社会停车场,但建成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上下学交通拥堵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主要为:①一是不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增加生理和心理距离,主观能动性弱。对于多数人而言早上时间紧,担任双重角色的家长既要送学生入学,又要自己上班,将车停至地下停车场后再将学生送至校门口会造成时间浪费,辗转反复、不方便,可实施性较差;②二是上下学交通特点不同,上学时家长传统行为习惯是到达校门周边停车,学生下车,车辆驶离,停车时间很短;下学时家长往往需要停车等候,且相对而言时间较长,加之交通陋习已深入人心,从众心理和交警部门难以管理的侥幸心理往往造成了沿城市道路路边停车现象普遍,导致地下停车场建而不用的局面;③三是地下停车场管理模式可能会造成高峰时段新的拥堵与使用不便,进场寻找车位、出场缴费,短暂的停留时间乘以高峰时段车辆数会形成新的交通不畅。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创新性的设计方法,以求缓解交通矛盾,改善交通环境并助力疫情防控。

    2.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概念设计

    地下功能转换台概念设计地下与地面整体效果见图1,概念设计地下核心区域效果见图2。

    1.jpg

    图1 概念设计地下与地面整体效果图

    Fig. 1 Conceptual design underground and ground overall renderings

    2.jpg

    图2 概念设计地下核心区域效果图

    Fig. 2 Conceptual design underground core area renderings

    设计一种中小学校操场地面与其地下社会停车场有机联系的多功能转换平台见图3至图7,在靠近中小学校操场一侧设置联系地面与地下社会停车场的师生非机动车推行坡道1和在其对侧设置师生人行坡道2各一处;在地下师生非机动车推行坡道1和师生人行坡道2之间设置集散平台3;在集散平台3一侧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4,在上学时段,骑行非机动车的师生可将非机动车通过师生非机动车推行坡道1,推行下至集散平台3,将非机动车停至非机动车停车区4,再通过师生人行坡道2上行至地面,在放学时段,反之即可;在集散平台3另一侧设置学生接送平台5;在集散平台3紧邻的学生接送平台5区域划定六个分区,且在每个分区正上方的车库顶板悬挂A至F字母标识牌,增加各分区的可识别性;带有标号的六个分区在上学时段无任何意义,即为学生接送平台5,但在放学时段作为小学六个不同年级或中学不同班级组合的学生分流识别区域,放学后家长车接学生群体步行至地下指定A至F标识区域,有序等候家长;学生接送平台5另一侧为连接地库双入口6的家长专用车道7;学生接送平台5长边方向,家长专用车道7另一侧为超车专用车道8,超车专用车道8起点与学生接送平台5起点相差一辆小汽车长度,终点亦是如此,目的是使已进入学生接送平台5的家长车辆在放下学生后可以直接左转由家长专用车道7驶入超车专用车道8后通过地库双出口9离开,避免过久等候前排车辆,同时又起到高峰时刻应急疏散作用;无学生接送平台5方向,家长专用车道7一侧为社会停车场车行道10;超车专用车道8另一侧为社会停车场车行道10,与无学生接送平台5方向的社会停车场车行道10相连通;在上、放学时段家长专用车道7和超车专用车道8承担接送学生功能,在其余时段兼做社会停车位,即通过社会停车场车行道10可直接驶入的垂直式停车位承担老城区居民停车职能。

    3.jpg

    图3 概念设计——上、放学时段功能分析图

    Fig. 3 Conceptual design - functional analysis diagram during school hours and after school hours

    4.jpg

    图4 概念设计——非上、放学时段功能分析图

    Fig. 4 Conceptual design - functional analysis diagram during non-school and school hours

    5.jpg

    图5 概念设计地下与地面透视图

    Fig. 5 Conceptual Design Underground and Ground Perspectives

    6.jpg

    图6 概念设计地下区域效果图

    Fig. 6 Conceptual design underground area renderings

    7.jpg

    图7 概念设计地面区域效果图

    Fig. 7 Conceptual design ground area renderings

    基于上述,通过在中小学校操场地面和其地下社会停车场之间设计多功能转换平台,可以实现早上既要送学生入学,又需自己上班的家长通过城市道路驶入地下社会停车场家长专用车道,将学生放至学生接送平台后即可离开,因时间短暂,无需缴费、节省时间。学生自己通过连接集散平台和操场地面的人行坡道进入校园,不仅安全、便利、省时,又可减少地面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同时可有效的分散学生人流、避免人员过渡聚集。骑行非机动车师生可以通过连接操场地面和地下疏散平台的坡道,将非机动车推行至地下集散平台一侧非机动车存车区,无形中扩大地面使用面积。放学时段,家长可将车辆停至地下社会停车场后步行到A至F等候区域接学生。在非上、放学时段,3米家长专用车道和3米超车专用车道,可作为垂直式社会停车位(6米已满足技术要求不得小于5.5米)承担老城区居民停车职能,可谓一举双赢。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在学校出入口处设置高峰动态缓冲区域。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小学校校门外集散场地面积过小,相关规范标准无具体明确要求,导致上下学高峰时段,接送学生的家长给正常过路行人造成通行干扰,更有甚者侵占非机动车道严重影响道路安全和畅通,如果设置硬性指标增加集散场地面积会造成平时校园用地面积减少和使用的不经济性。高峰动态缓冲区域不失为解决两者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在上、放学高峰时段,在原有校门位置向校园内拓宽一个区域,采有可移动围挡设施明确校内外空间,增大集散场地面积,又在平时不减少校园使用面积。

    3.设计实践

    为理论联系实践,引导资本有效投入,选取合适项目积极推介。在济南国棉四厂片区规划策划方案中结合规划学校利用现状地形高差充分应用了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概念设计,见图8至图9。

    8.jpg

    图8 济南国棉四厂片区规划策划方案规划学校地下多功能转换平台地面总图

    Fig. 8 Jinan National Cotton No. 4 Factory Area Planning and Planning Scheme Planning School Underground Multifunctional Conversion Platform Ground General Plan

    9.jpg

    图9 济南国棉四厂片区规划策划方案规划学校地下交通示意图

    Fig. 9 Jinan National Cotton No. 4 Factory Area Planning and Planning Scheme Planning School Underground Traffic Diagram

    4.结尾

    以上设计付诸于实践需要多部门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在项目前期需要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实施。社会交通环境关系到每一位市民切身利益和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希望以此能够为缓解大城市老城区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居民“停车难”以及疫情防控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XU Xunchu. Urban Road and Traffic Planning (Volume 1 and 2) [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5.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s [M].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1995.

    [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Architectural 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11.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电话:010-5367397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常润路34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
  • 矿山修复网订阅号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管廊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订阅号